赤水河流域长江鲟重获洄游通道是长江生态保护的一项重要成果。流经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赤水河,地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过去,受长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等影响,长江鲟的自然种群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急剧下降,并在202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野外灭绝”,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洄游通道被阻隔。赤水河流域曾存在数百座小水电站,这些小水电站阻隔了鱼类洄游通道,造成坝下江段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干涸,鱼类适宜栖息地和产卵场大幅压缩。为保护长江鲟等珍稀鱼类,赤水河流域大规模清理整改了数百座小水电站,让河流恢复自然流态,长江鲟得以重获洄游通道。同时,为提升赤水河生态环境质量,其流经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经过综合考量,对具有防洪、供水、灌溉等综合利用功能且不能采取替代措施的部分小水电站,通过修建过鱼设施等措施整改保留,其余的小水电站全部退出。2025年4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赤水市复兴镇大鱼坝水域投放20尾长江鲟亲鱼,开展长江鲟自然繁殖实验。同时,通过上游桐梓河杨家园水库生态调度,营造一定的涨水过程,刺激长江鲟产卵。最终,科研人员观察到长江鲟自然产卵行为,且鱼苗成功孵化。这意味着目前赤水河生态环境已可以满足长江鲟栖息和繁殖的需求,也为流域内其他物种的保护提供了范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