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24)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进入“安全为王”的时代。新国标直指火灾风险与非法改装两大安全痛点。一方面,强化了对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性能的要求,限制塑料使用量,明确电动自行车使用塑料的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的5.5%,从源头上减少易燃材料的使用。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对电池组、控制器和限速器采用“三位一体”的防篡改设计,完善了相关的防篡改要求和方法,明确互认协同功能,从技术上增加了篡改难度,根本上杜绝改装可能。此外,新国标还缩短了刹车距离,加严电动机额定功率测试方法,有助于杜绝非法篡改为电动自行车提速的行为,降低碰撞事故发生风险。同时,新国标要求电动自行车具备北斗定位系统、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除城市物流、商业租赁等经营性用途之外的电动自行车,在销售时可由消费者选择是否保留北斗定位模块,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开启或关闭北斗定位功能,以提高产品的安全防护功能,及时识别车辆和蓄电池的异常状态。为确保新国标顺利实施,政策设置了过渡期。2025年8月31日前,企业可按旧标准或新标准生产;2025年9月1日起,所有新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必须符合新国标。2025年12月1日后,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必须全部符合新国标。新国标落地将加速电动自行车行业洗牌,产能将向头部企业集中。对企业而言,新国标既是挑战,也是推动产品结构升级与高端化发展的机遇。对于消费者来说,新国标车更安全、更结实,虽然车型偏小,且限速25公里/小时,但能更好地保障出行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