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阶段,对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国有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和工作重点,具体如下: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碳排放核算能力,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完善碳排放相关规划制度: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开展碳排放总量核算工作,不再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细化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部署,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合理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至各省份,各省份再进一步细化分解。制定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对各省份开展评价考核,统筹建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推动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十五五”时期,指导各地区根据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编制碳排放预算并动态调整。探索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预警管控机制: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以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工业行业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开展碳排放核算。建立行业领域碳排放监测预警机制,对碳排放增长较快的行业领域进行形势预警,并视情采取相应措施。完善企业节能降碳管理制度:制修订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规则标准,制定出台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节能降碳管理办法。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调控机制,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探索配额有偿分配机制。将碳排放评价有关要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将温室气体排放管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制定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等国家标准,组织制定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研制碳标识相关国家标准,组织有条件的城市聚焦重点产品开展先行先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