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财务拟清仓海南银行12%股份的背后,是监管合规压力、企业战略调整与市场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长达一年的买方寻觅无果,也折射出银行股权转让市场的复杂博弈。 一、清仓背后的双重驱动力从公开信息来看,海马财务此次清仓具有明确的政策合规与企业战略双重逻辑。一方面,2022年修订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财务公司不得向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海马财务,持有海南银行股权已不符合监管要求,清仓成为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母公司海马汽车的业绩困境加剧了资产处置需求。数据显示,海马汽车自2016年销量触顶后陷入长期亏损,2024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滑57.97%,通过出售金融资产回笼资金成为改善财务状况的重要手段。此前海马汽车已通过转让郑州海马新能源95%股权获得约2.37亿元收益,此次清仓银行股权可进一步补充流动资金,集中资源投入新能源汽车主业。 二、转让遇阻的多重制约因素尽管清仓意愿强烈,但海马财务的股权转让已持续一年未获突破,核心障碍集中在三个维度。首先是监管审批的严格门槛,2021年其拟向中国铁路投资转让7%股权时,因受让方不符合《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相关条件,最终未获监管核准,这一先例让潜在投资者对资质审查心存顾虑。其次是标的资产的估值争议,海南银行的经营业绩波动增加了定价难度。该行2024年出现“增收不增利”,净利润同比下降9.93%,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更是分别下滑15.6%和24.31%,盈利能力的弱化降低了股权吸引力。参考2021年7%股权3.297亿元的转让价格,此次12%股权估值约5.65亿元,但市场投资者可能因业绩下滑要求更低定价,双方难以达成共识。最后是区域银行股权的市场流动性不足,海南银行作为省级城商行,业务辐射范围有限,且2019年曾出现上海华信持有的12%股权拍卖流拍的情况,历史交易记录进一步抑制了投资者热情。 三、多方主体的后续影响与应对此次股权转让对海马财务、海南银行及行业生态均将产生连锁反应。对于海马财务而言,若能顺利清仓,不仅可满足监管合规要求,还能通过资产优化提升流动性,但持续无法成交可能导致其面临监管处罚风险。海南银行则将迎来股权结构调整,该行表示将积极配合引进优质投资者,推动股权向稳定股东集中,这一过程或加速其上市进程。从行业视角看,此次转让反映出中小银行股权交易的共性难题:在监管趋严背景下,财务公司、地方国企等股东减持银行股权的案例增多,但受让方资质审核、估值定价、区域经济前景等因素均增加了交易难度。目前,海马财务已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广泛征寻受让方,明确“只要满足监管条件,价格可协商”。后续若想打破僵局,可能需要通过下调转让底价、引入地方国资背景的战略投资者等方式降低交易门槛。对于意向受让方而言,需综合评估海南银行的区域竞争优势、上市预期及监管政策导向,在合规框架内权衡投资价值。这场持续一年的股权转让博弈,最终能否破局仍取决于多方利益的平衡与市场环境的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