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工具护航 四季度货币政策将加力稳增长
面对四季度经济稳增长的关键期,中国货币政策正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措施,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10月22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1382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实现净投放947亿元,连续两日为短期市场流动性注入即时增量。
这延续了近期央行对短期资金面的精细化、前瞻性呵护,也拉开了四季度货币政策继续加力的序幕。
展望四季度,货币政策将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稳增长作用。央行将继续运用逆回购、MLF(中期借贷便利)、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精准调节流动性,降准、降息等总量政策工具也有望适时启用。
01 流动性:精準呵護市場
10月以来,央行进行两次3个月期、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共计投放资金规模4000亿元,是今年3月以来最高的单月净投放规模。
由于期限分别是91天和182天,这些操作释放的流动性将有助于保障元旦前后市场流动性充裕,维护跨年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买断式逆回购的利率低于同期限MLF,加大这类操作力度,也直接助力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
市场反应印证了政策效果。数据显示,10月至今,DR007(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均值为1.43%,较上月同期均值下行7个基点,为年初以来各月同期最低水平。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10月政府债供给压力趋缓,预计净融资约6000亿元。
“税收季节性回笼虽对流动性形成扰动,但在减税降费和财政支出加大的背景下,整体收支缺口有限。”明明称,政府存款预计增加约5000亿元,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总体可控。
02 政策工具:总量与结构並舉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日前出席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明确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为四季度货币政策定下了基调。
降准、降息等总量工具有望适时启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预计,“年底前央行有可能实施新一轮降息,并带动两个期限品种的LPR报价跟进下调。”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则认为,“央行或将结合降准等其他政策工具,通过恢复国债买卖来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
中国银河证券研报同样认为,四季度货币政策的优先目标仍然是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不排除重启国债买卖。
10月24日,央行公告称,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MLF操作。
若综合考虑本月央行还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了4000亿元流动性,10月中期流动性净投放总额达到6000亿元,与上月持平。
近3个月中期流动性净投放规模显著扩大,显示出央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坚定态度。
03 政策协同:多维发力稳增长
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离不开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同配合。
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正是这种协同效应的体现。
截至10月中旬,该工具已实现近3000亿元资金投放,超过总额度的一半。
随着这些资金下达到具体项目,正成为推动四季度经济增长、确保实现全年5%左右增长目标的关键力量。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核心创新在于其独特的 “准财政”定位,通过多部门协同实施的架构设计,突破了传统政策工具的制度约束。
发改部门负责筛选优质项目清单,确保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战略导向;三家政策性银行通过市场化方式募集资金;财政部门则配套提供贴息补助,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在投资导向上,此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实现了从传统基建到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向。
与2022年主要投向“补短板”式基础设施的金融工具相比,本轮工具显著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从各地项目申报情况看,资金支持范围已拓展至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与中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形成战略契合。
04 杠杆效应:撬动万亿社会投资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通过独特的杠杆机制展现出显著的资金放大效应。
5000亿元资本金的注入,将撬动银行贷款增长,形成显著的乘数效应。
基于2022年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实施经验,保守估计至少可形成2—3倍杠杆,带动1万亿—1.7万亿元新增投资。
如果乘数效应全部释放出来,理论预测最高撬动倍数可达10—12倍,有望引发5万亿—6万亿元的总投资规模。
这种杠杆效应的实现,核心在于有效破解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足的瓶颈,从而激活整个信贷传导链条。
截至10月中旬,根据已披露的数据统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超4万亿元。
市场机构普遍认为,本轮工具落地速度快、精准性高,有望成为四季度及明年初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
10月27日,央行将开展9000亿元MLF操作。若综合考虑本月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的4000亿元流动性,10月中期流动性净投放总额达到6000亿元。
央行持续注入中期流动性,有效体现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既支持了政府债券顺利发行,也更好满足了企业和居民的信贷融资需求。
随着这些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四季度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将更加稳固。
|
|